【中国教育在线 徐明磊 冯蕾/文/图】
宁夏大学农学院 顾欣 教授/博士生导师
扎根西部沃土,创新农业微生物学教学
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实践。作为西部综合院校农业微生物学教师,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淬炼中,我深刻认识到:新农科教育创新不仅是课堂形态的迭代,更是对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根本命题的时代回应。我们的课堂必须扎根西部沃土,成为连接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的桥梁。这是课程教学创新的深层逻辑。
教学内容的革新需要建立“地域特色+未来视野”的双维坐标。宁夏盐碱地微生物资源、西部压砂田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等案例,让学生直观看到微生物在改良西部贫瘠土壤、提升特色作物品质中的关键作用;融入微生物组学、合成微生物学等前沿元素,则引导学生站在科技革命前沿思考农业未来。这样的内容重构打破了对农业微生物功能及作用的窄化认知,使学生理解该学科既是基础研究,更是助力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。
教学方法突破的本质是教育范式转型。在“理实结合•三阶递进”的教学中,学生先联系家乡农情理解基础知识,再借西部案例掌握微生物农业应用技术;实践课堂聚焦盐碱地改良、作物促生抗逆等真实需求,让学生在动手解决问题中感受微生物的价值。智慧课程、AI学习伙伴和农业废弃物好氧堆肥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等,助力学生理解复杂的农业微生物世界。当西部农企专家走进课堂,当学生开发的有益菌投入农业生产,教学便突破了校园围墙,成为连接教育链、人才链与西部农业产业链的纽带,是“知行合一”理念的现代诠释。
大赛搭建了一个反思与突破的平台。备赛过程中,我们不断追问:农业微生物学如何回应乡村振兴需求?如何培养学生用专业技术服务西部农业的能力与情怀?这种思考让教学创新跳出技术层面,升华为教育理念的重塑。与跨学科、跨校教师的交流更让我深刻体会到:新农科建设不是单一学科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多学科交叉、多主体协同的系统工程。如今,我们组建的“农业+”跨专业教学团队,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延伸。
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回望,教学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对西部农科教育而言,就是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西部农业,既敢创新又能扎根的“新农人”。当课堂既能孕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,又能生长出服务西部乡村的赤子情怀,教学创新便真正实现了价值——让每一粒知识的种子,在西部广袤的田野上开花结果,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西部力量。这,正是我们坚守教学创新的初心与方向!